1/14/2009

《赤壁》把历史搞“乱”了




《赤壁》(下)7日亮相,至此,吴宇森所描绘的三国画面已完全展现在观众面前。尽管此前吴宇森一再强调“ 尊重历史、重现史实”,但观众却发现这个《赤壁》和他们所熟悉的那场战争不尽相同。7日,记者采访了历史和文学方面的两位学者,他们在分析了《赤壁》与那 段真实历史的距离后,认为对历史大片应宽容。

电影有意“取悦”年轻观众

  尽管电影《赤壁》对历史的颠覆让很多影迷不满,但陈纪然却认为,对历史大片应抱有宽容的态度。在没有违背基本历史事实的前提下,比如人物的性格、战争的胜负关系等,可以虚构一定的故事情节,只要它编得合情合理。

  陈纪然说,作为小说,《三国演义》合理地使用了虚构等艺术手段,让历史事件有节奏地展开,使历史人物栩栩如生,以至于小说中很多有倾向性的看法 影响至今。陈纪然说:“允许想象,这是艺术的本质,我们把七分实三分虚的《三国演义》视为经典,就是说对艺术的虚构可以接受,既然接受了三分虚,再多接受 几分虚构也应当可以。《赤壁》不是知识传授,而是艺术作品,对艺术的评价范畴不仅包括真,还包括善和美。有时,趣解历史要比正解更有意思。”

  陈纪然说,目前国内有关历史题材的影片不少,但大片还是太少了,应该让这类题材的影片丰富起来,这对普及历史知识有积极的意义。而怎样拍才更能适合大众的口味,那是后话了。

  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张琦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,他认为,一部作品最重要的是主题思想,然后才是艺术手法等形式问题的探讨。虽然有人喜欢《这 里的黎明静悄悄》这样自然写实主义风格的作品,但随着主流观众年龄层的变化,国内观众在接受古装大片的心态方面正在朝着更宽容、更接纳娱乐精神的方向演 化。《赤壁》整体动漫感的处理,是向年轻一代观众的视听习惯靠拢,值得影视界思索。




曹操毒死蒋干实为虚构

  陈纪然认为, 《赤壁》(上)中与史实不符的内容比较多,像电影开篇称曹操出兵攻打孙权和刘备的理由是为防止三足鼎立,其实这是不对的,因为吴、蜀当时对他还构不成威 胁,更别提三足鼎立了;此外,关羽没有参与新野一战,因为他带着水兵去了夏口与刘备会合。而在下部中则基本遵照小说《三国演义》的内容,并保留了草船借 箭、火烧赤壁两大重头戏。不过,片中还是有几处与小说明显不符。

  陈纪然指出,电影《赤壁》中,苦肉计只是作为一个建议被黄盖提出,但随即被周瑜以“你是个好将军,我还需要你带兵打仗”为由否决了。赤壁大战 时,小说中华容道关云长义释曹孟德这个经典情节并没有出现在《赤壁》中。而蒋干盗书一节结束,蒋干被恼羞成怒的曹操用毒酒毒死,以及刘备吵着要和孙权拆 伙,实为迷惑曹操,这两个情节都是《三国演义》中没有的。

  《三国演义》中,诸葛亮曾装神弄鬼筑七星坛向老天借东风,而在电影《赤壁》中,吴宇森选用了比较科学的说法,即诸葛亮能够观天象来预测天气的变化。

  影片改动最大的是导演让女性成为战争的主角:赵薇扮演的孙尚香卧底窃取了左右战局的机密情报,林志玲扮演的小乔虽身怀有孕却仍只身前往曹营,硬生生把曹操拖到了东风吹,把握住了战机。女人左右战局,这与古代的军事制度不符。





孙尚香史上无名

  “诸葛亮变幽默”、“周瑜变大度”……《赤壁》上映后,人们对片中的人物也产生不少争议。对几个重点人物,陈纪然也进行了分析比较。

  说赤壁之战,自然要提到两个人——诸葛亮和周瑜。陈纪然说,在三国历史上,诸葛亮是个很重要的人物,有治国之才智,对时局也有深刻的认识,不过 军事指挥才能一般。据《三国志》记载,赤壁之战时,诸葛亮27岁左右,周瑜仅三十出头。此战与诸葛亮没有多大关系,完全是周瑜的功劳,而与诸葛亮惺惺相惜 成为朋友的也不是周瑜,而是鲁肃。诸葛亮的主要贡献是努力建立了刘备和孙权的联盟,并且力保刘备集团在联盟中的尊严和地位。至于《三国演义》中,诸葛亮舌 战群儒、借东风、草船借箭、捉放曹、三气周瑜等故事情节,都是小说家为了刻画诸葛亮的智慧形象而设立的。而电影《赤壁》则恢复了周瑜在战争中的主要地位, 将诸葛亮放回到历史的从属地位上。

  《赤壁》中,尤勇饰演的刘备一会儿编草鞋,一会儿包汤圆,似乎很没正事儿。陈纪然认为这和《三国演义》中的很多描写是相符的,《三国志》中也记载着“刘备小时候与母贩履织席为业”,即靠卖鞋为生。

  孙尚香、小乔是《赤壁》中大书特写的两个女性人物,而不论史书还是小说,关于她们的描写都笔墨不多。陈纪然说,据《三国志》记载,孙权确有个妹 妹,但没有写她的名字,孙尚香是小说《三国演义》里的名字。据记载,孙权这个妹妹不是个普通女子,应该算是当时的“超女”,刘备看了心里都打颤,不过这不 是因为她的美貌,而是因为其刚猛的性格。

  至于小乔,陈纪然说,《三国志》里,只说“瑜纳小桥”,称其有姿色。在《三国演义》中,对小乔也没有正面描写,不过“桥”变成了“乔”。唐代杜 牧曾写诗《赤壁》:“折戟沉沙铁未消,自将磨洗认前朝。东风不与周郎便,铜雀春深锁二乔。”有人说,电影《赤壁》中称,曹操出兵是为了小乔,灵感来自于 此。陈纪然认为,诗中的铜雀台确是曹操建造的宫殿建筑物,但它是在赤壁之战结束两年后建成的,未必是专为二乔准备的。





史书赤壁用字不多

  提起三国、说到赤壁之战,人们很容易想到罗贯中的《三国演义》。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,《三国演义》的故事流传甚广,还多次被搬上荧屏。不过,《三国演义》终究只是一部小说,并非史书,与史实也有差别。

  哈师大社会历史学院副教授陈纪然一直致力于中国古代史研究,他告诉记者,三国时期,魏蜀吴之间的战争是“政治通过暴力手段的延续”,是实力和智 慧的激烈对抗,因此颇能牵动人们的神经、吸引人们的注意。古往今来有不少史书都记载了这段历史,而史学界的观点是陈寿撰写的《三国志》更为接近历史真实。 原因是蜀汉灭亡时,陈寿才31岁,那个时期的很多事,他都曾亲身经历过。后来,南宋人裴松之为《三国志》作了补注,更加丰富了三国这段史实。

  罗贯中著书《三国志通俗演义》于元末明初,书中的内容有多少和历史相符,清代学者章学诚做出了这样的评价:“七实三虚”,即大部分内容符合历史客观事实,但也有虚构成分。陈纪然说,罗贯中虚构的部分主要是《三国志》中没有明确记载的。

  具体到赤壁之战,陈纪然说,《三国志》中对此役的描述用字不多,甚至在不同的篇章还有看起来不太一致的地方。综合几部史书资料来看,目前可以确 定的是,火烧赤壁的计谋出自将军黄盖,最终孙刘联军依靠此计烧掉了曹军的大部分战船,而曹操为了不把船舰留给敌方,自己烧掉了其余的船只,仅此而已。


(以上转载于黑龙新闻网)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
赤壁之战的四个悬疑


  赤壁之战结束以后,曹、刘、孙三家的发言人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各执一词,其新闻报道及时事评论尽管有所不同甚至互相矛盾,但在明眼人看来,通过这些内容 的互相印证,还是不难弄清历史的真相。陈寿在《三国志》的《魏志》、《吴志》、《蜀志》中,就分别录入了三方之声。《吴志·吴主传》说,孙权任命周瑜、程 普为左、右督,各领万人,与刘备共同迎击曹操,结果是“遇于赤壁,大破曹公军。公烧其余船引退,士卒饥疫,死者大半”。至于赤壁破曹的战略、战术及主要过 程,《周瑜传》的记载更加具体。与此大致相同的记载是,《蜀志·先主传》说,孙权派遣周瑜、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刘备并力,起先,联军“与曹公战于赤壁,大破 之,焚其舟船”。接着,刘备“与吴军水陆并进,追到南郡。时又疾疫,北军多死,曹公引归”。然而,曹操一方的说法则与孙、刘两家出入很大。《魏志·武帝 纪》说:“公至赤壁,与备战,不利。于是大疫,吏士多死者,乃引军还。”这种说法不但隐瞒了曹军惨败的真相,而且对周瑜所代表的一方竟然只字不提,似乎赤 壁之战只不过是曹、刘之间一场小小的遭遇战,跟孙权毫无关系。如果孤立地阅读这么一段,读者就难免发生这样那样的疑问。例如清代学者姚范在《援鹑堂笔记》 中问道:“此不言吴人使周瑜,何也?”当然,这一类问题,今天已不难解决,因为我们只须了解《三国志》“互文见义”的笔法,进而参考常璩《华阳国志》、袁 宏《后汉纪》、范晔《后汉书》、许嵩《建康实录》等有关内容,就不会被某些历史人物的政治烟幕所迷惑。


  不过,由于《三国志》等历史文献只能勾勒史事的梗概,而小说《三国演义》对赤壁之战的描述又大量采用虚构的艺术手法,再加上自然地理的演变及历代传说 的歧异,有关赤壁之战的地点、时间、规模及战争的诸多细节,历来众说纷纭。最近半个世纪以来,随着学术事业的发展,在三国历史和三国文化的研究上出现了一 系列著述,例如卢弼《三国志集解》(1957),谭其骧《中国历史地图集》(1990),李纯蛟《三国志研究》(2002),张大可《三国史研 究》(2003),张靖龙《赤壁之战研究》(2004),天行健《正品三国》(2006),于涛《三国前传》(2006),盛巽昌《三国演义补证 本》(2007),沈伯俊《三国演义大辞典》(2007),等等。参考上述论著,我们至少在讨论以下四个问题时,能够从最新的起点出发。


  第一,赤壁,是一座山的名称,还是某一地段的名称?传说赤壁的遗址现有五处,哪一处跟真迹更为接近?在历史研究与旅游事业与时俱进的今天,人们对此特 别关心,是可以理解的。其实,赤壁遗址早在宋代已有五处,即南朝宋盛弘之《荆州记》所谓“薄圻”(后来写作蒲圻,今湖北赤壁市)、北魏郦道元《水经注》所 谓“嘉鱼”、唐《汉阳图经》所谓“汉川”、宋苏轼所游“黄州”及宋代传说的“江夏”。现在看来,最接近三国时代的《荆州记》和《水经注》可信度较高,唐 《汉阳图经》以下的三种传说均与事实不符。关于这一点,卢弼在《三国志集解》里对前人的论述做了很好的总结。最值得参考的是,近年出版的《赤壁之战研究》 论证了《荆州记》“蒲圻”之说的可信性,并说明“赤壁”绝不是一座山的名称,因为它所指的范围是沿江百里的南岸地区。


第二,火烧赤壁的具体时间,究竟是十月,还是十二月?过去也有不同的说法。中华书局1962年出版的《中外历史年表》(翦伯赞主编)的著录是:“十月,曹 操以舟师攻孙权,权将周瑜大破之于乌林、赤壁,操败退南郡,留兵守江陵而还。十二月,刘备攻占武陵、长沙、桂阳、零陵诸郡。”照我看,这个著录是误解南朝 宋范晔所撰《后汉书》的结果。《后汉书·孝献帝纪》在建安十三年的末尾记了两件大事,一件是:“冬十月癸未朔,日有食之。”另一件是:“曹操以舟师伐孙 权,权将周瑜败之于乌林、赤壁。”如果参考比《后汉书》撰写时间更早的《三国志》、《后汉纪》等书,我们就可以断定,《后汉书》在根据旧史记录第二件大事 时省略了“十二月”等等文字。在这方面,《后汉纪·孝献皇帝纪》的记载最为详细,今摘录如下:“九月,刘琮降曹操。……时孙权军于柴桑,刘备使诸葛亮说 权,权大悦,即遣周瑜将水军三万,随亮诣备,并力拒操。冬十月癸未,日有蚀之。十二月壬午,徵前将军马腾为卫尉。是月,曹操与周瑜战于赤壁,操师大败。” 这段记载跟《魏志·武帝纪》相合,可见孙、刘联军早在九月份已经备战,而赤壁交锋及曹军败退的时间是两个多月以后的十二月份。


  第三,关于三方投入赤壁之战的兵力,特别是曹操一方的人数,《三国志》或《三国演义》的读者一向有多种猜测。对此,《三国史研究》在 《赤壁之战考辨》中有比较平实的分析,大意如下:曹操号称“八十万”,是虚张声势,他南下率三十万众,并荆州兵约十万,总计四十万。但曹操驻防新得荆州, 分散了兵势,用在赤壁之战的第一线兵力只有一半,且又是“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”,故周瑜说“众数虽多,甚未足畏”。联军方面,刘备有二万人驻夏口,孙权 有十万之众屯柴桑。联军用于第一线的兵力,刘、关、张率二千人助阵,共三万二千。孙、刘双方都留有大军为后援。总之,三方动员总兵力五十余万,而在第一线 阵地上,联军以三万二千之众,对抗了二十余万曹军。


  第四,或者把小说虚构的故事当成历史的真实,或者用正史《三国志》来校正小说《三国演义》,这种现象的不时出现,说明我们有必要弄清史书和小说的区 别:史书的价值在于“实”,史家所追求的是“实录”;小说的精彩在于“虚”,作家的着力点是“虚构”。所以,当我们为《三国演义》“草船借箭”、“借东风 ”等情节鼓掌时,所赞赏的是小说家的虚构能力;同样,当易中天说什么曹操从赤壁败逃时“幸得张辽、许禇等人的接应方得脱险”(见《品三国》第二十三集)等 等,读过历史文献的人往往莞尔一笑,笑的是他把《三国演义》的虚构说成了史实。

(以上转载于环球新闻网)


菜鸟: 赤壁《下》我看了~ XD



1 comment:

豪小美 said...

观众看了开心就好。。电影和现实根本就有出入的。。没有你把超人。。蝙蝠侠叫出来啊。。这种才叫创作才叫艺术嘛~~

寻鸟记

自定义搜索
周星馳 Stephen Chow 少林足球

周星馳-食神(爆漿瀨尿牛丸的誕生)
國產凌凌漆(粵語版)搞笑片段-蠱惑的槍
西遊記一百零一回之月光寶盒》- 經典場面
回魂夜 part 2 周星馳玩自殘